
雨湖融媒8月22日讯(通讯员 周小淞 游倩)近日,西北戈壁的寂静被一声指令撕裂——“点火!”烈焰腾空,G型产品如利剑刺破苍穹,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一道炽白的轨迹。观测员的汇报声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试验成功!”这一刻,试验场沸腾了。这支由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军品技术研究所项目组与总装分厂装配班组成的联合试验团队,从东北林海到西北戈壁,再到高原无人区,用五个月的极限攻坚,交出了一份“零失误、零故障”的完美答卷。
冰封下的东北淬炼
3月初的东北林海,积雪未消,寒风如刀。试验队队长肖灿带着团队在零下10摄氏度的极寒中架设设备,呵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冰晶,睫毛上挂满细碎的霜花。寒区试验是产品研制阶段的“生死关”,极端低温不仅挑战装备性能,更考验人的极限。由于试验窗口期短、任务密集,队员们经常在冰天雪地里连续工作10余个小时,手脚冻得麻木,暖宝宝贴满全身仍抵御不住彻骨的寒意。
最艰难的是淋雨试验。风雪肆虐的深夜,试验间外滴水成冰,党员、试验员李带尔却站在淋雨设备旁,仔细检查产品的密封性能。冰水从头顶浇下,浸湿棉服,顺着袖口灌进手套,他的手指逐渐麻木,却仍紧握检测仪,直到确认所有参数达标。
风沙里的戈壁坚守
5月,在戈壁滩上开展的跑车试验,就像一场“颠簸马拉松”,车轮卷起的沙尘形成百米长的“黄龙”。从7:30到20:30,试验车辆在砾石路上飞驰,人坐在车里就像在蹦床上一样上下颠簸。肖灿和周小淞还要时刻关注产品的技术状态,跑上一两圈就要仔细检查产品的各项参数。几个小时下来,随车人员胃里就已翻江倒海。
湿热试验是另一场“烤”验。产品需要经受长时间的高温高湿检验。湿热设备需要频繁手动加水,且每隔半个小时记录温湿度。党员、试验队员周小淞和陈天星轮班值守湿热箱。为了避免错过加水,他们每隔2个小时就设置一次闹钟,随时观测水箱水量,始终保证产品的试验环境满足指标要求。
缺氧中的高原奋战
6月,团队挺进昆仑山脉。高海拔试验场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团队成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砺剑台白天气温尽管可达十几度,但稀薄的空气仍让简单的搬运工作变得异常吃力。团队采用“模块化拆解+分段运输“的方式,将重型设备分解为多个可单人搬运的组件。由项目组成员组成装配小组,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平台上协同作业。每当完成一组关键部件的装配,队员们就会轮换休息,确保工作节奏张弛有度。试验人员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朔风凛冽的砺剑台上“战斗”着,直到任务圆满完成。
五个月里,试验队不仅跨越了林海、戈壁与高原的地理阻隔,更攻克了科研路上的重重难关,突破了身心极限。他们像戈壁的骆驼刺,深扎大地、直面风霜;又如高原星光,默默闪耀、照亮前路。当最后一件产品试验成功,大家相视而笑。那笑容里有胜利的欣慰,更有对下一步工作的清醒。他们的脚步永远朝着下一座山峰,目光始终落在更远的前方。
责编:易阳思
来源:江南工业集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乐之书店“如约而至”:静享阅读时光,尽享诗意人生
视频丨万楼·青年码头,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让老湘潭焕发新活力!
文旅专题丨一路芬芳 经典雨湖
专栏丨雨湖文苑
义源当铺思“秋”
视频丨穿越时空的风情 唤醒传统街区的温情记忆 风车坪文创街区举行汉服快闪秀
张岱:老窑湾筷子巷纪事
张岱:今昔唐兴街
下载APP
分享到